河湟新韵:现代撒拉族的文化坚守与时代突围​

一、聚居图景:黄河岸边的 “东方小麦加” 新貌

  在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,黄河支流湟水与大夏河交汇处,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 —— 这里是全国撒拉族的核心聚居区,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 80% 以上(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全国撒拉族约 13 万人,循化境内达 10.8 万)。如今走进循化,既能看到传统撒拉族民居 “庄廓院” 的白墙青瓦(墙体用黄土夯筑,屋顶覆盖青石板,院内栽有果树与牡丹),也能发现新式砖混楼房错落分布,太阳能热水器与卫星电视天线成为屋顶的 “新标配”,勾勒出 “传统与现代共生” 的村落图景。

  除循化外,青海化隆、民和,甘肃积石山等地也分布着撒拉族聚居村落,形成 “大聚居、小分散” 的格局。在化隆县群科镇,撒拉族村民与汉族、回族邻居共同生活,村里的 “民族团结广场” 上,不同民族的老人一起晒暖、下棋,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追逐打闹。随着交通改善,撒拉族聚居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:循化至西宁的高速公路车程缩短至 1.5 小时,乡镇通公交率达 100%,4G 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,2023 年全县快递业务量突破 80 万件,比 2018 年增长 3 倍,“山里的撒拉族” 正快速融入数字时代。

  聚居区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。过去因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,通过 “退耕还林”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” 工程得到缓解,循化县森林覆盖率从 2010 年的 28% 提升至 2023 年的 36%。在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,撒拉族村民放下锄头当起 “生态护林员”,每月巡逻记录动植物情况,既守护了 “高原西双版纳” 的生物多样性,也通过生态补偿获得稳定收入。如今的撒拉族聚居地,不再是封闭的 “文化孤岛”,而是成为 “生态优美、交通便利、民族团结” 的现代乡村样板。

二、经济突围:从 “拉面扁担” 到 “产业矩阵” 的跨越

  “一把拉面走天下”,曾是撒拉族经济转型的生动写照。上世纪 90 年代,循化、化隆的撒拉族青年带着 “扁担挑面粉、炉子煮拉面” 的简陋装备,前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打拼,街头巷尾的 “西北拉面馆” 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第一站。如今,撒拉族的拉面经济已完成 “从夫妻店到连锁店” 的升级:全国由撒拉族经营的拉面馆超 5 万家,年营业额突破 300 亿元,“撒拉人家”“河湟拉面” 等连锁品牌应运而生,统一的门店装修、标准化的食材供应、线上外卖服务,让传统拉面摆脱 “小作坊” 标签。

  政府的扶持政策加速了这一转型。青海省推出 “拉面经济提升行动”,为撒拉族创业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(涵盖拉面制作、店铺管理、食品安全等课程)、创业贷款贴息(单笔最高 50 万元)、税收减免等支持。循化县还建立 “拉面经济服务中心”,在全国 20 个重点城市设立联络点,帮助解决店铺选址、证照办理、纠纷调解等问题。2023 年,循化县通过拉面经济带动 3.2 万人就业,人均年收入达 6 万元,比当地务农收入高出 4 倍,不少拉面店主返乡盖起新房,还带动家乡面粉、牛羊肉、辣椒等食材的外销。

  除了拉面经济,撒拉族正构建多元产业矩阵。循化县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,发展 “一乡一品” 特色农业:清水乡的薄皮核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,年销售额超 2000 万元;街子镇的线辣椒做成辣酱、辣椒面,入驻 “832 平台”(国家扶贫产品销售平台);查汗都斯乡的软儿梨深加工成梨膏、梨酒,成为文旅融合的 “网红产品”。生态旅游也成为新增长点,孟达天池、骆驼泉(撒拉族发祥地)、街子清真大寺等景点串联成 “撒拉族文化旅游线路”,2023 年循化县接待游客 150 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 8.6 亿元,撒拉族村民开办的民宿、农家乐生意红火,实现 “家门口挣钱”。

三、文化传承:非遗的 “活态转化” 与青年表达

  在循化县文化馆的非遗展厅里,撒拉族刺绣传承人韩英正在指导年轻学员绣制 “骆驼纹” 手帕 —— 这种源自撒拉族迁徙历史的纹样(传说撒拉族先民牵着骆驼从中亚来到河湟),如今被绣在背包、围巾、笔记本上,成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。撒拉族刺绣过去多为女性制作的生活用品,现在通过 “非遗 + 电商” 模式,年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,带动 80 多名妇女就业。韩英说:“老手艺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,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,才能传得下去。”

  撒拉族的传统婚礼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虽然现代婚礼简化了过去 “送彩礼”“唱宴席曲” 等复杂流程,但核心仪式 “哭嫁”“对歌”“撒糖祈福” 仍被保留。更特别的是,现在许多撒拉族青年会用短视频记录婚礼全过程,将 “阿姑阿嘎”(撒拉族传统情歌)改编成流行歌曲,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传播,单条视频播放量常超百万。循化县还推出 “撒拉族婚礼体验” 文旅项目,让游客穿上撒拉族服饰(男子穿白色对襟衫、黑色坎肩,女子戴盖头、穿绣花背心),参与模拟婚礼,感受 “哭嫁不哭伤,笑嫁笑吉祥” 的文化内涵。

  语言保护是文化传承的根基。撒拉族有语言无文字(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),过去主要靠口耳相传。如今,循化县编写了《撒拉语基础教程》,在中小学开设 “撒拉语兴趣课”,教学生说日常用语、唱传统儿歌;县融媒体中心开设 “撒拉语新闻” 栏目,用双语播报本地新闻;年轻人则在社交平台发起 “撒拉语挑战”,用撒拉语翻唱歌曲、讲解习俗,让古老语言焕发现代活力。2023 年,“撒拉族口传文学”(包括神话、传说、民歌)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传承的系统性。

四、社会变迁:从 “封闭村落” 到 “开放社群” 的蜕变

  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撒拉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。上世纪 80 年代,循化县文盲率超过 60%,如今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8.5%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92%,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从 2010 年的 120 人增长到 2023 年的 350 人。在循化县高级中学,撒拉族学生占比 85%,不少学生考上中央民族大学、青海大学等高校,毕业后选择返乡从事教育、医疗、文旅等工作,成为家乡发展的 “新鲜血液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:过去撒拉族女性多早婚早育,现在适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达 48%,女教师、女医生、女创业者的数量逐年增加,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。

  医疗条件的改善让撒拉族群众 “看病不再难”。循化县建成 1 所县级医院、9 所乡镇卫生院、154 个村卫生室,实现 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不出县”;全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 99.8%,慢性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 100%,过去常见的结核病、风湿病等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。在街子镇卫生院,数字化诊疗设备一应俱全,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可向青海省人民医院专家请教疑难病例,撒拉族老人看病再也不用跋山涉水。2023 年,循化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 76.2 岁,比 2010 年提高 5.8 岁,健康水平显著提升。

 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撒拉族村落 “与时代同步”。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 “通路、通电、通网、通自来水”,农村公路硬化率达 100%,村民出行从 “靠步行、骑毛驴” 变为 “开汽车、坐公交”;5G 网络覆盖县城和重点乡镇,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 “村村有”,撒拉族村民通过手机就能网购生活用品、销售农产品;村里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、图书阅览室、数字放映厅,农闲时村民跳广场舞、看电影、读书看报,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。这种 “硬件 + 软件” 的全面升级,让撒拉族社会从 “封闭落后” 走向 “开放包容”,逐步融入现代文明体系。

五、结语:在坚守与创新中书写新篇

  现代撒拉族的发展历程,是一部 “传统不褪色、现代不迷失” 的奋斗史。他们既守护着 “骆驼泉的传说”“撒拉族婚礼”“口传文学” 等文化根脉,也勇敢拥抱拉面经济、电商直播、生态旅游等现代产业;既保留着 “重视家庭、团结互助” 的传统美德,也接纳着 “男女平等、终身学习” 的现代观念。在黄河岸边的这片土地上,撒拉族用自己的方式,诠释着 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也证明了 “传统与现代可以和谐共生”。

  未来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撒拉族聚居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:拉面经济有望向 “品牌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” 进一步升级,文化旅游可依托 “黄河文化” 品牌实现更大突破,非遗传承将通过 “数字化、年轻化” 吸引更多关注。而撒拉族青年,作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桥梁,正用自己的知识与活力,让古老的撒拉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。

  从骆驼迁徙的古老传说,到拉面馆里的烟火气;从庄廓院里的刺绣针,到直播间里的撒拉语 —— 现代撒拉族,正沿着黄河的脉络,在坚守与创新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新韵。

本文网址: http://www.323v.cn/a/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