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地理之岭:文明通道上的脚步与印记
云南丽江古城旁的茶马古道博物馆里,陈列着一双磨损严重的牛皮靴 —— 靴底缝补了三层,靴筒上还留着被荆棘划破的裂口。这是百年前马帮首领 “马锅头” 的遗物,见证着他们翻山越岭的艰辛:从丽江出发,要翻越海拔 4000 米的玉龙雪山垭口,穿过瘴气弥漫的澜沧江峡谷,再沿着陡峭的石板路抵达西藏昌都,全程 3000 多里,单程需走 3 个月。马帮们用 “山间铃响马帮来” 的吆喝声,在崇山峻岭间踏出了连接滇、川、藏的文明通道,也让普洱茶、丝绸与藏区的马匹、药材得以互通。
地理的阻隔,从来都是人类探索的动力。在没有现代交通的年代,“翻山越岭” 是文明交流的必经之路。西汉张骞出使西域,翻越天山山脉与帕米尔高原,虽两次被匈奴扣押,却开辟了丝绸之路,让中原的丝绸、瓷器与西域的葡萄、苜蓿首次相遇;唐代玄奘西行取经,从长安出发,穿越八百里流沙,翻越葱岭(今帕米尔高原),历经 17 年抵达印度,他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记载的 “山高谷深,峰峦叠嶂”,既是地理的写实,也是对 “翻越” 精神的诠释。这些跨越山川的脚步,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,更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绽放新的可能。
现代基建的发展,让 “翻山越岭” 有了新的形态。青藏铁路建设者用 5 年时间,翻越昆仑山、唐古拉山,攻克冻土、高寒、缺氧三大世界级难题 —— 在海拔 5072 米的唐古拉山垭口,建设者们背着氧气瓶施工,用 “以桥代路” 的方式保护冻土环境;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则跨越伶仃洋,在茫茫大海中搭建起 55 公里的 “钢铁长龙”,其中海底隧道部分需在 40 米深的海底穿越复杂地层,相当于在 “水下翻山”。这些工程奇迹,本质上是对地理限制的 “超级翻越”:过去茶马古道马帮走 3 个月的路程,如今高铁只需 12 小时;过去 “难于上青天” 的蜀道,现在成渝高铁 1.5 小时就能贯通。地理之岭依然存在,但人类用智慧与勇气,让跨越变得更高效、更从容。
二、人生之岭:个体生命的韧性跨越
2023 年,贵州 “悬崖村” 村民莫色尔体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—— 他曾靠攀爬 800 米的藤梯往返村庄与外界,如今靠着政府修建的钢梯,他开起了民宿,还通过直播带火了家乡的核桃。对莫色尔体而言,“翻山越岭” 不仅是爬过村口的悬崖,更是摆脱贫困的人生挑战:早年他为了给母亲治病,背着核桃翻山越岭走 6 小时山路到县城售卖,现在通过电商平台,核桃从悬崖村直接发往全国,年收入从 3000 元增长到 10 万元。他的经历印证了:人生中的 “山岭” 或许是贫困、疾病、困境,但每一次跨越,都能让生命抵达新的高度。
在个体成长中,“翻山越岭” 是常态,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“无臂钢琴师” 刘伟在 10 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,却用双脚练习钢琴 —— 为了按下琴键,他的脚趾磨出了血泡,练到抽筋是常事,最终在《中国达人秀》的舞台上,用双脚弹奏《梦中的婚礼》,完成了对命运的 “翻越”;中国登山家夏伯渝在 69 岁时成功登顶珠峰,他曾因冻伤失去双脚,还患有癌症,但 40 年来从未放弃,最终靠着假肢站在了世界之巅。这些故事的动人之处,不在于 “翻越” 了多么雄伟的 “山岭”,而在于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时,依然选择迈出脚步 —— 正如夏伯渝所说:“珠峰再高,也高不过人的意志。”
普通人的生活里,同样充满 “翻山越岭” 的日常。考研学子在图书馆里熬过无数个深夜,跨越的是 “知识壁垒” 的山岭;创业者在资金断裂、市场遇冷时咬牙坚持,跨越的是 “事业困境” 的山岭;父母为了孩子上学,在城市里努力打拼,跨越的是 “生活压力” 的山岭。这些 “山岭” 或许没有茶马古道的险峻,没有珠峰的雄伟,却同样需要勇气与坚持。某外卖骑手在日记里写道:“每天爬几十层楼送餐,累的时候也想放弃,但想到家里的孩子,就觉得这些‘小山岭’不算什么。” 正是这些平凡人的 “跨越”,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韧性。
三、时代之岭:集体跨越的文明进阶
2021 年,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,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—— 这场历时 8 年的 “战役”,本质上是一场全国人民共同 “翻山越岭” 的集体行动。在四川大凉山,扶贫干部与村民一起修建 “悬崖村” 钢梯,用索道运送建材,让村民告别了 “出行靠攀爬” 的历史;在甘肃定西,农业技术人员教农民种植马铃薯,通过 “电商 + 合作社” 模式,让 “苦瘠甲天下” 的土地长出了 “脱贫薯”;在贵州毕节,“易地搬迁 + 产业扶持” 让深石山区的村民住进新社区,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妇女实现 “顾家、挣钱两不误”。这些跨越,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,更是整个时代的文明进阶。
科技领域的 “翻山越岭”,彰显着国家的创新实力。从 “两弹一星” 到 “天宫” 空间站,中国航天人跨越了 “技术封锁” 的山岭 —— 在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,科研人员没有计算机,就用算盘计算数据,在戈壁滩上用帐篷搭建实验室;如今,中国空间站实现 “太空长期驻留”,嫦娥探月、祝融探火,每一步都是对 “卡脖子” 技术的跨越。在芯片领域,华为海思的研发团队在外部制裁下,加速突破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,从 “依赖进口” 到 “自主研发”,跨越的是 “科技壁垒” 的山岭。这些集体跨越,不仅提升了国家竞争力,更让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。
文化领域的 “翻山越岭”,则是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跨越。河南卫视《中国节日》系列晚会,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文化 ——《唐宫夜宴》通过 AR 技术让唐代乐舞 “活” 起来,《洛神水赋》用水下舞蹈再现 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 的古典美学,这些创新跨越了 “传统陈旧” 的认知山岭,让年轻一代爱上传统文化;故宫博物院通过 “数字故宫” 项目,让《千里江山图》《清明上河图》等文物在云端 “展出”,跨越了 “时空限制” 的山岭,让全球观众都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。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跨越,不仅传承了文明根脉,更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四、心灵之岭:超越自我的精神远征
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,足迹遍布中国 16 个省,他在《徐霞客游记》中写道:“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。” 对徐霞客而言,翻山越岭不仅是地理上的探索,更是心灵的远征 —— 他放弃科举仕途,选择 “问奇于名山大川”,在翻越黄山、雁荡山的过程中,不仅记录了地理、地质、气候等科学数据,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,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价值。这种 “心灵之岭” 的跨越,比物理上的翻越更难,也更有意义。
在现代社会,“心灵之岭” 常常表现为对自我的突破与超越。作家余华在创作《活着》之前,经历过无数次退稿,他曾说:“我每天写作,然后寄出去,然后收到退稿信,再写,再寄。” 这种对 “写作瓶颈” 的跨越,本质上是对自我怀疑的战胜;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面对焦虑情绪时,选择通过冥想与自我对话,跨越了 “内心焦虑” 的山岭,他在书中写道:“心灵的翻越不需要体力,却需要勇气 —— 承认自己的脆弱,然后选择面对。”
对普通人而言,“心灵之岭” 可能是对过去的释怀,对未来的恐惧,对自我的接纳。一位经历过失业的年轻人,在日记里写道:“失业后的那段日子,觉得人生像翻一座看不见顶的山,每天都想放弃。但后来我开始学习新技能,慢慢发现,所谓的‘山岭’,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障碍。” 当他找到新工作时,才明白:心灵的跨越,不是 “翻过” 山岭,而是学会与 “山岭” 共处 —— 接受不完美,承认困难,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走。
这种心灵的 “翻山越岭”,没有地理跨越的壮阔,没有人生跨越的激荡,却更贴近生命的本质。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:“人生最重要的跨越,是从外在的追求转向内在的安顿。” 当我们能够跨越内心的焦虑、恐惧、怀疑,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。
五、结语:翻越的意义,在征途不在终点
从茶马古道马帮的牛皮靴,到青藏铁路的钢轨;从 “悬崖村” 村民的钢梯,到中国航天的火箭;从徐霞客的游记,到普通人的心灵日记 ——“翻山越岭” 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,而是一种生命态度,一种文明精神。它可以是地理上的探索,人生中的坚持,时代里的突破,也可以是心灵中的超越。
我们常常以为,“翻山越岭” 的意义在于 “到达山顶”—— 实现目标,摆脱困境,获得成功。但实际上,真正的意义在于 “翻越” 的过程:马帮在山路上留下的铃响,登山者在雪地里踏出的脚印,创业者在困境中积累的经验,普通人在生活中收获的成长…… 这些过程中的印记,比 “山顶” 的风景更珍贵。
每个人的生命里,都有属于自己的 “山岭”。有的高耸入云,有的蜿蜒曲折,有的藏在心灵深处。但无论哪一种,只要我们选择迈出脚步,每一步都是跨越,每一次坚持都是成长。正如那首老歌里唱的: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,没有比人更高的山。” 翻山越岭的本质,不是战胜外在的障碍,而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—— 在征途里,在坚持里,在每一次不放弃的脚步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