汫洲二中:在成长的天平上寻找生命的支点​

一、教育理念的平衡之道:素质与应试的共生智慧

  在饶平县汫洲镇的教育版图上,汫洲第二中学以其独特的平衡哲学构建着育人体系。当多数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间摇摆时,该校通过 "双轨并行" 的智慧实现了两者的共生共荣。2024 年,该校学生在饶平县中小学生朗诵表演类比赛中凭借《从我心底深爱我的祖国》斩获初中组一等奖,这一成绩背后是学校将朗诵艺术融入日常教学的创新实践。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,既注重应试所需的阅读理解训练,又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受文字的韵律之美,使语言能力培养与情感价值观塑造形成良性循环。

  这种平衡智慧同样体现在课程设置上。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,开发了 "海洋文化" 校本课程,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汫洲渔港,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渔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。地理教师将潮汐规律、海洋生态等知识点融入课堂,既满足中考考点要求,又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。正如校长在教师培训中强调的:"真正的教育平衡,是让知识传授成为素养培育的载体,而不是目的本身。"

二、师生成长的双轨平衡:教学相长的生态循环

 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平衡,在汫洲二中呈现出独特的生态图景。青年教师李老师在参加市级教学技能大赛时,将自己在 "同课异构" 活动中积累的教学反思转化为参赛课题,最终获得二等奖。这种以赛促教的机制,使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改进形成闭环。学校通过 "青蓝工程" 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双导师 —— 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导师,又有擅长班级管理的德育导师,帮助青年教师在专业能力与育人艺术间找到平衡。

  学生层面的平衡实践同样精彩。初三学生小陈在备战中考的同时,坚持参加学校机器人社团活动。指导教师采用 "项目制学习" 模式,将物理力学知识与编程技巧融入机器人设计,使小陈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创意奖的同时,物理成绩从班级中游跃居前列。这种 "做中学" 的模式,让学生在应试能力与创新思维间找到了平衡点。正如他在经验分享会上所说:"当我用学到的杠杆原理优化机器人手臂时,突然发现那些曾经晦涩的公式变得鲜活起来。"

三、校园生态的共生平衡:多元文化的和谐共振

 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平衡之道,在汫洲二中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。学校将潮汕地区的英歌舞、潮绣技艺引入课后服务,同时开设人工智能、3D 打印等前沿课程。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,既能看到学生在书法室临摹《兰亭序》,也能听到创客空间里传来的 3D 打印机运转声。这种文化生态的平衡,培养出具有文化根脉与现代视野的新时代少年。

  师生关系的平衡重构更具启示意义。学校推行的 "师生共研" 项目中,教师与学生共同申报研究课题。历史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团队,在研究饶平革命史时,既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学术论文,又走访老党员录制口述史视频。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,使知识传递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启发。政治教师在指导学生模拟人大代表提案时,鼓励学生关注校园垃圾分类问题,最终形成的提案不仅获得县级奖项,更推动了学校垃圾分类制度的完善。

四、动态发展的持续校准:在变革中坚守教育本真

 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,汫洲二中始终以动态平衡的思维应对挑战。当 "双减" 政策实施后,学校迅速调整教学策略: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,增加实践类作业比重。数学教师设计的 "家庭理财计划" 作业,要求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家庭月度收支,既巩固了课堂知识,又培养了财商素养。这种动态调整的智慧,源于学校建立的 "教学质量监测 - 反馈 - 改进" 机制,通过每月学情分析会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教学方案。

 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学校同样保持着理性平衡。尽管引入了智慧课堂系统,但教师始终坚持 "技术为教学服务" 的原则。化学教师在讲解分子结构时,先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,再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。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,既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优势,又避免了过度依赖屏幕导致的认知浅表化。正如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中强调的:"我们不是要培养会操作机器的人,而是要培养能驾驭技术的思考者。"

  从课堂教学到文化建设,从教师发展到学生成长,汫洲二中始终在平衡中寻找教育的真谛。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,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孕育的教育智慧 —— 它让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相互滋养,让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和谐共生,让师生在动态校准中实现生命的共同成长。正如镌刻在教学楼前的校训 "敦品励学,知行合一" 所揭示的:真正的教育平衡,是让每个生命在成长的天平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,在动态调和中绽放独特的光芒。

本文网址: http://www.323v.cn/a/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