濉溪二中: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中奏响育人强音​

一、文脉传承与时代嬗变的教育叙事

  濉溪二中的校园里,两棵百年银杏见证着历史的年轮。这所始建于 1976 年的省级示范高中,2020 年迁入占地 73 亩的新校区后,在保留 "银杏文化" 底蕴的同时,构建起 "智慧校园" 新生态。教学楼群以 "明德"" 笃行 ""致远" 命名,与数字化实验室、创客空间交相辉映,形成 "传统基因" 与 "现代密码" 的对话场域。

  这种文化自觉体现在课程设置中。学校将淮北梆子戏纳入校本课程,音乐教师带领学生用 AI 技术修复濒临失传的《寇准背靴》唱段,相关成果在 2025 年安徽省非遗保护创新大赛中获银奖。更具突破性的是,历史教研组开发的 "运河记忆" 项目式学习,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隋唐大运河遗址,用 3D 建模复原古代漕运场景,该课程被评为 "安徽省基础教育精品课程"。

二、五育融合与特色发展的立体架构

  春日的田径场上,2025 年春季运动会正在上演速度与激情的较量。高三(12)班学生韩政钢以 10.8 秒的成绩刷新校 100 米纪录,而他同时也是校机器人社团的主力成员,其团队研发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这种 "运动场 + 实验室" 的培养模式,使学校连续三年蝉联淮北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,同时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 27 项省级奖项。

  艺术教育同样呈现跨界生长态势。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将濉溪剪纸艺术与数字绘画结合,作品《运河帆影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;音乐教师与科技教师合作开发的 "声纹密码" 课程,学生通过分析《诗经》吟诵音频,破解古代音律密码,相关论文发表于《中国音乐教育》。这种 "银针与鼠标共舞" 的教育实践,使学校艺术特长生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五年超 90%。

三、数字赋能与人文浸润的双轮驱动

  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中,濉溪二中探索出 "数据画像 + 精准教学" 模式。数学组开发的 "智能错题本" 系统,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,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,使高三数学平均分提升 12 分;物理组的 "虚拟仿真实验室",让学生在元宇宙中操作粒子对撞实验,相关课题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  人文关怀始终是技术应用的底色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,学校建立 "云端亲情驿站",通过 5G 全息投影技术,让学生与远方父母实现 "面对面" 交流;心理健康中心开发的 "情绪温度计" 小程序,运用 AI 分析学生日常行为数据,及时预警心理危机,干预成功率达 89%。

四、开放办学与本土深耕的辩证实践

  每周三下午的 "校友直播间",成为校园里的独特风景。2025 年 4 月,奥地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陈冲通过全息投影,为学弟学妹演示基因编辑实验,同步答疑互动促成 12 名学生组建 "生命科学兴趣小组"。这种 "校友反哺" 机制,使学校与西湖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,近三年输送 37 名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。

  在向外拓展的同时,学校深度扎根本土。与濉溪县非遗保护中心共建的 "淮北民俗博物馆",学生通过 AR 技术复原临涣茶馆场景,开发出《茶馆里的历史》校本教材;与县农业农村局合作的 "智慧农业" 项目,学生设计的无人机植保系统使本地小麦亩产提升 15%,相关成果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。

  从银杏树下的晨读到创客空间的夜灯,从运河遗址的考察到元宇宙课堂的探索,濉溪二中始终在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点。当淮北梆子戏的唱腔与电子合成器共鸣,当剪纸纹样在 3D 打印作品中流转,这所皖北名校用实践证明:真正的教育,是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浪潮中延续,让现代科技在乡土情怀中扎根。正如校长宗游在 2025 年开学典礼上所说:"我们不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的人,而是在创造未来需要的教育。"

本文网址: http://www.323v.cn/a/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