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涣中学:在茶香浸润中生长的教育年轮​

一、古镇文脉的教育回响:从茶馆到课堂的文化根系

  濉溪县临涣镇的老茶馆里,百年茶桌的木纹里藏着临涣中学的精神密码。这所始建于 1949 年的皖北名校,校址前身为明清时期的 “文昌宫”,如今仍保留着三进院落的古建筑群。春日的紫藤花架下,初三学生正临摹《临涣茶经》碑刻,这种将地方文化融入美育的实践,已延续了三十余年。

  学校的 “茶文化实验室” 堪称独特的教育标本。在这里,学生通过测定临涣泉水的 pH 值理解化学缓冲溶液原理,分析茶叶氨基酸含量探究生物酶活性,甚至用茶渣制作环保板材。2024 年,学生团队研发的 “智能茶艺温控系统” 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,其灵感正源自古镇茶馆里 “一沸鱼目、二沸珠泉” 的传统煮茶智慧。

二、五育融合的实践图谱:在传统肌理中植入现代基因

  清晨的操场,“茶拳操” 的韵律与晨光交织。这套由体育教师创编的校本课程,将临涣民间武术与茶道礼仪结合,既锻炼体能又传承文化,已成为学校体育节的保留项目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学校将茶文化中的 “和敬” 理念融入德育,建立的 “茶馆调解室” 由师生共同主持,三年来化解矛盾纠纷 127 起。

  科技教育同样浸润着乡土智慧。物理组开发的 “茶水发电实验”,利用茶叶中的有机物质制作简易电池;生物组的 “茶树组织培养” 项目,培育出适合本地土壤的改良品种。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斩获多项省级科创奖项,更培养了 “从生活中发现科学” 的思维 —— 正如科技辅导员所说:“临涣的每片茶叶里,都藏着实验室的密码。”

三、师生共生的成长生态:老茶客与新少年的对话

  退休教师张万顺的 “茶馆课堂” 是校园里的传奇。每周三下午,他会带着学生到镇上的怡心茶楼,听老茶客讲述临涣历史,记录民间故事。这些素材最终汇编成《古镇记忆》校本教材,其中 37 篇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种 “行走的课堂” 让学生明白:“最生动的教材,永远在生活的烟火里。”

  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。语文教师李梅将茶文化融入诗歌创作,指导学生创作的《茶韵诗集》获全国校园文学奖;美术教师王岩带领学生用茶末制作浮雕,作品《古镇风情》入选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。更具突破性的是,英语教研组将临涣茶馆故事翻译成多语种,通过云端与国外学校交流,让乡土文化走向世界。

四、守正创新的教育哲学:在时光长河中校准航向

  面对教育改革浪潮,学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平衡感。当 “双减” 政策实施,临涣中学没有简单削减课时,而是开发出 “茶文化研学套餐”—— 学生在茶园劳动中学习生物知识,在茶商账簿里练习数学运算,在茶艺表演中提升语言表达。这种 “做中学” 模式使学生作业时长减少 40%,而学科素养测评成绩提升 15%。

  数字化转型中,学校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。虽然建成了智慧校园系统,但师生更珍视 “毛笔茶席笔记” 这一传统 —— 在电子屏旁的木桌上,铺着粗麻桌布的茶席上,师生用毛笔记录教学心得,墨香与茶香交织成独特的学习场景。校长在开学致辞中说:“我们追求的不是淘汰传统,而是让智能设备成为茶香里长出的新枝丫。”

  从文昌宫的晨读到智慧教室的灯光,从老茶馆的研学之旅到科创大赛的领奖台,临涣中学的教育实践始终遵循着茶的生长规律 —— 深深扎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,同时向着时代的阳光舒展枝叶。当毕业生带着亲手炒制的茶叶奔赴远方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那种 “在浮躁世界里保持沉静,在变革时代中守住根本” 的临涣智慧,这或许正是百年教育最珍贵的沉淀。

本文网址: http://www.323v.cn/a/37.html